-
【上海招商】张江科技港先进制造产业园一期竣工 打造临港智慧产业新高地
作为张江集团在临港新片区的首发项目,张江科技港先进制造产业园一期工程已正式竣工,并迎来果纳半导体、燧原科技等首批企业入驻。该园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集聚优势资源,构建“智慧产业+智慧生活”融合的生态服务链,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园区规划与设计理念凸显产业特色 张江科技港先进制造产业园的设计灵感源于集成电路芯片,建筑群如芯片般有序排列,象征产业核心技术的集聚。园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一期工程率先布局高端制造与关键制造领域,集成生产研发、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功能,形成产城融合的创新实践区。园区延续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理念,强化临港新片区与张江科学城的联动,推动技术产业化落地。 二、产业定位与首批企业入驻释放发展潜力 园区重点围绕New-ICT产业,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赛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批入驻企业果纳半导体专注于半导体设备研发,燧原科技深耕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其技术优势与园区定位高度契合。这些企业的进驻将加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临港新片区在关键领域的产业集中度。 三、资源整合与创新生态构建服务高地 张江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张江临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筹园区建设与运营管理,整合临港新片区的政策红利和张江科学城的科创资源。园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涵盖技术转化、资本对接、人才培育等环节,形成开放活力的创新氛围。未来还将引入更多国际级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强化产业生态竞争力。 四、战略意义与未来目标锚定科创地标 作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重要载体,张江科技港将率先亮出产业发展“显示度”,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园区计划通过二期、三期建设,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企业,构建具有示范效应的“未来城市”样板。其成果将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30
-
【上海招商】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崛起 G60科创走廊功能升级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载体,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近年来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已吸引百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以“生态、低碳、时尚”为特色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这片4.14平方公里的热土正以“一核两轴三区”空间布局为引领,加速构建商业商务新高地。 一、规划引领打造圈层式发展格局 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采用“核心区-功能轴-拓展片”的三级空间结构。核心区聚焦总部经济与商业枢纽,南北向产城融合轴串联科技创新资源,东西向生态景观轴连接松江老城与新城。三大功能片区分别承载高端商务、产业服务与生态居住功能,2023年已完成90%基础设施建设。 二、绿色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 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商务区所有新建建筑均达到二星级以上认证。中央生态绿谷工程于2022年启动,将建成占地20公顷的立体绿化系统,结合海绵城市技术实现雨水回用率超70%。首批投入使用的8栋写字楼已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全覆盖。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依托G60科创走廊政策优势,商务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时尚消费等产业。2021年至今,已有3家跨国企业区域总部、5家上市公司研发中心落户。配套建设的国际会议中心将于2024年投入运营,可承办千人级高端商务活动。 四、产城融合完善生活配套 区域内规划建设的12所教育机构中,已有4所于2023年9月开学。三甲医院松江分院进入装修收尾阶段,3条轨道交通接驳线纳入上海市第四期建设规划。首批人才公寓入住率达95%,社区商业体引入品牌首店占比超三成。 当前,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日均客流量已突破2万人次,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吸引30余家米其林推荐餐饮入驻。随着最后一批地块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出让,这个服务长三角的商务新地标即将全面绽放。
2025-07-30
-
【上海招商】大虹桥新地中心成总部经济热土 近百家世界500强抢驻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虹桥商务区通过五年高强度开发已进入功能释放期。随着新地中心等9万平方米高端办公载体落成,区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目前吸引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形成以跨国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 一、立体交通网络构建高效商务生态 虹桥商务区2023年完成空中连廊与地下通道系统建设,实现商务楼宇与交通枢纽无缝衔接。其中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与商务区核心区的二层步廊工程,在同年4月国际车展期间投入运营,单日最高承载量突破8万人次。这种"空中+地下"的立体交通模式,使企业总部15分钟内可抵达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 二、政策赋能驱动总部经济集聚 商务区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组合拳,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产业。2022年以来,罗氏制药将亚太研发中心落户于此,壳牌集团设立新能源业务中国总部。本土企业如唯品会华东总部、广联达数字建筑研发中心相继入驻,形成内外资协同发展格局。 三、功能配套加速产城融合 区域已建成43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与18万平方米绿地空间,配套国际医院、双语学校等设施。2021年启用的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引进30余家知名律所与仲裁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这种"商务+生活+服务"的生态链,使商务区办公出租率长期保持在92%以上。 四、长三角一体化核心载体效应凸显 作为进博会永久举办地,虹桥商务区2023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家。通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区域与苏州、嘉兴等城市形成2小时产业圈。数据显示,商务区年经济产出已突破5000亿元,成为服务长三角、辐射亚太的重要战略节点。 当前,新地中心等优质载体仍在持续引进全球领先企业,预计2024年将新增20家以上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这种集聚效应正推动大虹桥从交通枢纽向资源配置枢纽升级,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30
-
【工业用地】2019年11月上海工业用地市场交易分析报告
一、2019年11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总况分析:2019年11月,上海成交用地总面积1,236,622平方米(约合1855亩),工业用地面积为211,351平方米(约合317亩),占总面积的17%,环比下降40.15%;成交金额共计1,320,251万元,其中工业用地金额66,025万元,占比5%,环比增长34.61%;成交土地36宗,其中工业用地8宗,占总宗数的22.22%,环比下降0%。上海工业用地成交总况二、2019年11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面积分析:2019年11月,工业用地成交面积较上月剧烈增长,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从土地成交面积来看,6个地区均有工业用地交易,且奉贤区土地成交面积最大,占比32%。三、2019年11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宗数分析:从土地成交宗数来看,普陀区、奉贤区成交宗数最多。同时,普陀区、宝山区、奉贤区也在加速规划工业用地,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普陀区、宝山区、奉贤区正在成为投资热门地区,价格呈现上升趋势,浦东新区、青浦区、崇明区热度有所降低。四、2019年11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金额分析:从成交金额来看,受成交宗数及面积、单价等影响,普陀区成交金额最高,高达37,684万元;奉贤区尾随其后,为10,810万元。全市成交总金额较上月增长34.61%,呈现上升状态。2019年11月上海各地区土地成交军舰分布从成交均价上看,普陀区成交均价最高,达到739万元/亩,崇明区成交均价最低,为80万元/亩,由此可见,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该地区地价的主要因素。其他区县,则受地块面积、形状、地质状况、交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价格。五、2019年11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详情分析:上海工业用地成交详情由表可知,2019年11月,上海成交的所有工业用地中,总价最高的土地被上海闻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竞得,为18,960万元;而上海闻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竞得的地块成交均价最高,达785万元/亩;美乐家(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竞得11月面积最大的地块为80.48亩,位于奉贤区工业综合开发区01-06-B号地块。六、上海投资分析:全国土地成交面积总况由图可知,上海工业用地成交面积位列全国第26位,排名上升,与海南、吉林在同一梯队,成交面积占全国0.32%全国土地成交均价总况上海工业用地成交均价位列全国第2,与广东、北京在同一梯队,地价水平相对较高。
2025-07-30
-
【工业用地】2019年09月上海工业用地市场交易分析报告
一、2019年09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总况分析:2019年09月,上海成交用地总面积1,640,757平方米(约合2461亩),工业用地面积为205,967平方米(约合309亩),占总面积的13%,环比增长742.77%;成交金额共计3,507,154万元,其中工业用地金额27,535万元,占比0.79%,环比增长882.69%;成交土地38宗,其中工业用地6宗,占总宗数的15.79%,环比增长200%。上海工业用地成交总况二、2019年09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面积分析:2019年09月,工业用地成交面积较上月剧烈增长,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从土地成交面积来看,3个地区均有工业用地交易,且松江区土地成交面积最大,占比56%。三、2019年09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宗数分析:从土地成交宗数来看,松江区成交宗数最多,这也是松江区近12月以来第1次成为上海成交土地最多地区。同时,嘉定区、松江区、奉贤区也在加速规划工业用地,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嘉定区、松江区、奉贤区正在成为投资热门地区,价格呈现上升趋势。四、2019年09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金额分析:从成交金额来看,受成交宗数及面积、单价等影响,松江区成交金额最高,高达16,728万元;奉贤区尾随其后,为8,180万元。全市成交总金额较上月增长882.69%,呈现波动状态。2019年09月上海土地成交均价分布从成交均价上看,嘉定区成交均价最高,达到136万元/亩,奉贤区成交均价最低,为70万元/亩,由此可见,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该地区地价的主要因素。其他区县,则受地块面积、形状、地质状况、交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价格。五、2019年09月上海工业用地成交详情分析:上海工业用地成交详情由表可知,2019年09月,上海成交的所有工业用地中,总价最高的土地被上海临港松江高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竞得,为12,857万元;而上海点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竞得的地块成交均价最高,达136万元/亩;上海临港松江高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竞得9月面积最大的地块为121.41亩,位于松江区九亭镇漕河泾开发区SJT00201单元11-04B号地块。六、上海投资分析:全国土地成交面积总况由图可知,上海工业用地成交面积位列全国第29位,排名下降,与海南、天津在同一梯队,成交面积占全国0.21%。全国土地成交均价总况上海工业用地成交均价位列全国第1,与天津、北京在同一梯队,地价水平相对较高。
2025-07-30
-
【上海招商】上海黄金交易所迈向世界一流的黄金交易平台
作为中国黄金市场核心基础设施,上海黄金交易所近期在成立十五周年之际,展示了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开放和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成果。通过持续创新交易机制、深化国际合作及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该机构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黄金交易枢纽,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服务。 一、市场化改革引领行业发展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上海黄金交易所,标志着中国黄金统购统销计划管理体制的终结。通过引入竞价交易模式,该所率先实现黄金价格市场化定价,推动国内黄金年产销量从成立初期的200余吨增长至近年超1000吨规模。2014年"上海金"定价机制推出,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在全球黄金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二、产品体系覆盖全产业链 围绕实体企业需求,该所构建了涵盖现货、衍生品的多层次产品矩阵。2019年推出的熊猫金币挂牌回购业务,打通了投资性金条与消费市场的双向通道。国际板业务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吸引近千家境内外机构参与,年跨境清算量突破万亿元。 三、科技赋能提升运行效率 近年来,上海黄金交易所投入区块链技术研发,建成覆盖交易、清算、仓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2021年上线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将订单处理速度提升至微秒级,支撑单日最高成交额超800亿元的业务规模。 四、国际协作深化开放格局 通过加入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等国际组织,该所推动"上海金"与"伦敦金"基准价联动。2023年与迪拜商品交易所签署的合作协议,促进了中东地区黄金资源与亚太市场的对接。 五、风险防控筑牢发展根基 建立涵盖市场监测、压力测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16年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2022年修订的会员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合规交易要求。 面向未来,上海黄金交易所将重点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线,探索黄金在碳中和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提升中国黄金市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025-07-30
-
【上海招商】进博会观察:上海外资服务平台构建精准引资新生态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进博会期间举办的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历来是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201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推介大会上,“上海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同步发布上海产业地图,通过机制创新、政策集成和数字赋能,为全球资本搭建精准对接桥梁,成为当年进博会推动招商引资的标志性举措。 (一)全流程服务体系重塑外资服务新范式。该平台以“精准化、专业化、数字化”为核心,创新引入政企沟通圆桌会议机制,定期组织政府部门与外资企业面对面交流,动态响应企业在投资、运营中的诉求。重点企业联络人机制则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重点外资项目配备专属服务专员,提供从项目洽谈、注册落地到生产经营的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平台深度链接“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等事项线上“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审批时限较传统模式大幅压缩。同时,通过与“上海市产业地图”的数据互通,整合各区产业布局、土地资源、人才供给等信息,为外资企业选址落户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有效提升投资对接效率。 (二)政策集成创新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大会发布的《外商投资政策概览》采用“1+16”框架体系,系统梳理上海市及16个区的外商投资促进政策,涵盖开放准入、投资促进、贸易自由、运营支持、投资保护、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七大领域。在开放准入方面,落实外商投资法要求,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的限制措施,扩大金融、科技、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开放领域;投资促进领域推出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研发补贴等激励政策;贸易自由方面,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政策文本采用中英双语对照,通过“政策计算器”等数字化工具,帮助企业快速匹配适用政策,实现政策服务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三)重点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推介大会专题介绍浦东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虹桥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形成“多点发力、各具特色”的外资集聚空间。浦东新区聚焦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落户;临港新片区以“五个自由”为突破,打造国际高端产业集群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张江示范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外资研发中心提供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虹桥商务区依托进博会溢出效应,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核心承载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各区域通过平台实现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共同构建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外资服务网络,推动上海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节点。 作为上海落实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外资服务平台的推出标志着上海外资工作从“政策优惠”向“制度供给”的深层次转变。通过政府服务流程再造、政策资源系统整合和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平台有效降低外资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投资信心。据后续公开信息显示,该平台运行后,上海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数量稳步增长,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全国外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2025-07-30
-
【静安区招商】上海静安多维发力打响“四大品牌” 增强品牌集聚效应
作为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核心城区,上海静安区于2018年发布多项“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商业能级、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数字经济等举措,强化招商引资,旨在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城区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提升“上海服务”能级,强化核心功能辐射。上海静安区以“国际静安”建设为引领,瞄准国际最高标准,着力提升城区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类高端专业服务机构集聚,推动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品质化的服务品牌。区域内专业服务业税收占比稳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静安逐步成为专业服务领先、营商环境卓越的国际化品质城区。 二、打造“上海购物”地标,引领消费升级潮流。上海静安区充分发挥南京西路等重点商圈的带动作用,将其作为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的核心载体。通过引进国际高端品牌、鼓励新品首发、发展首店经济等方式,不断提升商业品牌集聚度、消费创新度和时尚引领度。南京西路商圈的商业魅力持续增强,正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时尚消费地标和新品首发高地。同时,区域内商贸服务业税收贡献显著,外来消费占比不断提高,静安正朝着精品云集、服务创新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迈进。 三、彰显“上海文化”魅力,提升城区软实力。上海静安区立足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内涵,致力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文化空间、举办高品质文化活动等举措,传承历史文脉,培育现代文化业态。区域内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效提升了城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使“最上海”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四、驱动“上海制造”升级,发展数字智能产业。上海静安区瞄准智能制造前沿,依托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将大数据产业作为“上海制造”在区域内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强化创新驱动,吸引和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扩大高端产品技术供给,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为静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当前,上海静安区正按照既定的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在“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上海制造”四个方面的持续发力,品牌集聚效应逐步增强,“国际静安”的发展特色日益凸显。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实施,静安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力量。
2025-07-30
-
【嘉定区招商】上海嘉定智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上海市嘉定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上海嘉定智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以22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和15万平方米的核心产业区块,构建起服务外包产业的全新生态。园区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通过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全球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支持,致力于成为中外项目对接的枢纽和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创新标杆。 一、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 上海嘉定智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规划建设南北两个中外项目对接驱动基地,强化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五大研发中心包括物联网研发中心、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研发中心、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云计算研发中心和软件研发中心,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此外,园区还设立大数据智库中心和服务外包教育培训中心,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 二、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园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载体,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2023年,园区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行业解决方案。大数据智库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源共享,为入驻企业提供战略支持,助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国际化合作与资源集聚 上海嘉定智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积极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吸引跨国企业和国际机构入驻。2022年以来,园区已成功举办多场国际产业对接活动,促进中外企业在技术、资本和人才领域的深度合作。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国际认证机构,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技能培训,夯实产业人才基础。 四、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 上海市嘉定区为园区提供专项政策扶持,包括税收优惠、科研补贴和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2024年,园区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推出“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完善的产业环境和政策红利,使园区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落户的首选地之一。 五、未来发展规划 上海嘉定智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引进超过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园区还将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化管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外包产业创新示范区。
2025-07-30
-
【上海招商】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打造高效金融消保新机制
作为上海市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中信银行上海分行通过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显著提升客户体验,有力支撑当地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企业落户上海。银行坚持“客户为尊”理念,构建全流程消保机制,强化风险防控,确保服务公平透明,助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组织架构层面,分行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落实职责,细化部门分工。在2023年,委员会推行季度审核制度,强化多部门协作联动,并将消保成效纳入管理部门年度绩效考核,通过目标责任制提升整体执行力,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制度化运行。 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上,近年来分行持续发力,2024年启动全国性普惠金融推广活动。例如,在季度内部分网点组织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覆盖多层次人群,确保知识普及深入社区和校园。银行通过多渠道宣传消除金融知识盲区,提升公众风险意识,避免具体数字强调,但突出活动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员工培训环节,2023年以来分行深化专项培养,除定期开展“消费者权益法律风险解读”、“声誉风险防范”和“客户突发事件应对”主题培训外,还新增“网络安全”和“普惠金融实务”课程。培训配套全员在线考试体系,强化实操能力,确保员工熟练掌握保护规则,在日常服务中无缝衔接客户需求。 四、服务水平提升方面,分行已将“服务质量”指标嵌入网点月度绩效评估框架。在2024年,银行优化激励机制,增设客户满意度反馈渠道,通过随机抽查和动态调整标准,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网点服务精细化升级,实现客户体验持续优化。 五、投诉管理优化中,分行建立登记台账制度,按标准扣分机制按月通报。在年度考核中,2023年实施闭环处理流程,缩短响应周期至三天内反馈,并纳入经营机构考评;银行还推行匿名回访机制,确保投诉处理公正高效,降低纠纷率。 六、科技创新赋能领域,2024年分行引入智能工具强化风险管理,例如数字监测平台实时跟踪金融交易,自动识别潜在漏洞。银行通过数据加密和非接触服务升级,保护隐私安全,结合线下网点互补,构建无障碍客户交互生态。 七、社会责任履行上,分行积极参与上海市公益项目,如季度金融教育进企业活动。2023年,银行牵头多机构合作,向小微企业提供风险防范指南,并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回馈社会,深化消保文化普及。此举不仅增强品牌公信力,还巩固了金融环境稳定。
2025-07-3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